
日本近代(1868-1945)使用了「東洋」、「東亞」、「東方」、「東亞細亞」、「亞洲」等詞來表達英文 “the East” 或 “oriental” 的意涵;而「儒學」、「儒教」、「漢學」、「支那學」則是用來稱呼「儒學」這個外來思想體系的用語。這些漢字詞指涉了不同的意義,其所對應的文明概念、及所面對的時代課題,也各有不同,它們不但烙印著近代日本認識中國的方式,也反映了研究者在觀點和方法上的歧異。由它們在使用上的歧義重重,也可知它所蘊含的生產性尚未得到窮盡。因此本文回溯至十九世紀前半,以思想史角度來捕捉「東洋」、「東亞」、「儒學」、「儒教」論的架構及演變。
恭!喜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